项羽在正史是否被低估? - 知乎

没有低估,就是一个政治能力远逊色于军事能力的家伙。韩信等时人对项羽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后来的人再怎么脑补,其实都不如当时的人看的清楚。

史记对项羽的评价也很中肯,就是唯力是暴,就是企图靠武力夺取天下的莽夫。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一出场就在殷通府衙一个人格杀百余人,其武功之高,性格之暴虐可见一斑。

就拿鸿门宴以后关系天下大势的政治焦点——霸王分封来说,其实也是项羽自己缺乏起码的政治谋略,完全是凭自己的好恶和力量越俎代庖的产物。

其实灭秦以后项羽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法性的问题,项羽和刘邦都是怀王部将,怀王是挡在二人面前的障碍,如果要进去天下,就早晚要解决怀王问题(只是割据一方 ,把怀王当周天子搁那没问题,如果要夺取天下,怀王共主的地位就是挡在前面绕不过去的问题)。项羽自己先废怀王之约,又杀害怀王,坏事都自己做,锅都自己背,刘邦坐享其成不说,还可以哒哒啦啦的把罪名都送给项羽,这么低劣的政治素质,放在哪个朝代都难成事。

项羽的第二问题和第一问题是联系起来的,项羽当时只是反秦诸侯中的领袖,真正合法性的共主是怀王,项羽却要越俎代庖,强行分封天下,自己去当这个恶人。灭秦之后项羽入关中,看起来声望和权势达到顶点,其实面临的是最难,最凶险的一个死结,就是战后利益分配。当时六国旧贵纷纷复国,但是兵权又掌握在起兵的群雄之中,而这些军阀有些人参与了灭秦之战,也有田荣、彭越这样拥兵自保,划地自守的,这三大板块之下就是无数利益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退回六国旧制已经不可能,但是如何制定出一个让各方满意的新格局,让三大板块的利益集团都能满意,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也就说群雄逐鹿是必然的局面。

前面已经说了,没人可以制定出一个让各方面都满意,都各安其份的利益划分格局出来。那么谁去干这个事情,就等于是要与各路利益集团中不少势力结怨。而且为了维系这个体系的权威,又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压制群雄。这种微妙的格局下,项羽却要越俎代庖,代替怀王去强行分割天下,结果就是六国旧贵不满意(因为项羽觉得他们没有军功,所以分封的时候不是除国就是移封),彭越这样的地方实力派不满意(因为没有参加伐秦而被项羽直接无视),义军新贵也不满意(分封难以满足其胃口),连英布这样出身自己账下的部将都起了二心,项羽这个恶人也是白当了。项羽真要有心,就不该强出头,让怀王去得罪人,等各路诸侯打的不可开交了,再去坐收渔利。
就鸿门宴以后的态势来说,说项羽分封难的,根本没看到这个恶人本来就不该项羽去做,项羽是硬要越过怀王,自己越俎代庖去做这个恶人,自己要背这个黑锅。之所以这样,就像司马迁说的,项羽迷信自己的武力,觉得天下群雄都可以靠自己的军队打平,才会不顾政治的合法性,无视灭秦以后群雄并起的纷乱局面,要去取代怀王强行分割天下,所谓霸王硬上弓,也就是这样了。所以刘邦才会把背怀王之约作为项羽的首罪。

至于项羽尽屠秦兵以后又让章邯等降将守关中这种蠢事与前面说的两点相比,都算是次要的问题。

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项羽的核心问题就是自起兵以后太顺,攻必克,战必取,没有真正吃过大亏,只知有进,不知有退。就鸿门宴以后的格局而言,因为怀王作为共主的身份挡在前面,这个问题不能不解决。

项羽要么就听范增的,反贼做到底,只进不退,毁约杀刘邦(刘邦当时已经是仅次于项羽的二号势力),彻底否定怀王体系。以武力裹挟一起入关的群雄确立项羽独尊的格局,然后再出关收拾各路不服的群雄,一举平天下。这条路高风险(完全否定怀王当反贼,合法性全无),收益大(直接自立为天下共主,而且可以借军势裹挟一起入关的群雄,能为所用就收之,不能所用就和刘邦一起下地狱),项羽不敢走。

不能逆取也可以顺势,就是继续奉怀王之约,拿怀王当招牌,挟天子令诸侯,让怀王主持天下分封。这样项羽肯定要吃亏一些(比如说刘邦会得到关中),但是分封天下的责任也落到怀王头上。群雄不服,找的是怀王的麻烦,项羽或可冷眼旁观,或可以怀王之名讨之,可进可退,即使一时得不了天下,也不用四处灭火,师老兵疲。但对于项羽来说,自己声望如日中天,再奉怀王为主,自己情感也也好,项氏整体态度而言,都势难接受。

最终项羽既没有勇气采用范增所提的逆取之路,直接另立中央;但也没有城府采取守成的路线,而是选了看起来稳妥,实际上把各方都得罪完的道路:

1、项羽没有冒着舆论风险毁约杀刘邦,又不愿意让刘邦据关中,就让刘邦据汉中和巴蜀,实际上还是落下背约之名。

2、项羽不肯背反贼骂名而称帝,只能虚抬怀王为义帝并自称西楚霸王,又要越俎代庖,擅封群雄。结果就是自己对群雄没有超然地位(说白了还是一个王),导致他的分封更加难以服众(话说怎么分都难以服众),所以马上被田荣兄弟等挑战,项羽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望,不得不出兵讨伐,刘邦趁机出陈仓而灭三秦,项羽谋划的“战后格局”顷刻土崩瓦解,他自己还要疲于奔命的去维系之。

3、项羽没有逆取称帝,又不能挟义帝而令天下,只能逐义帝而杀之,最后还是落下反贼骂名(个人觉得早知今日,不必当初听范增的废约杀刘邦,进而裹挟群雄称帝,反贼做到底),合法性尽失还没有得到好处,也没有条件自立法统。。。

总之,项羽失败的关键选择,就是鸿门宴以后一系列错误决策,让自己落入被动之中。


Original url: Access
Created at: 2018-10-30 09:47:54
Category: default
Tags: none

请先后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总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