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个人工作总结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 知乎

工作总结的本质就是对日常工作进行「复盘」。

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复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情境重现法和关键点法。

当我们刚开始复盘的时候,最好用情境重现法。当我们越来越熟悉复盘之后,关键点法就会成为最常用的方法,而情境重现法则成为补充。

复盘有两种方法:情境重现法和关键点法。

一般来说,进行复盘的时候,最好的当然是情境重现法,它相当于是用电影回放的方式,将做过的事情在复盘中重新演练一遍。这种照相机式的记忆或者回放方式,可以保证客观信息没有遗漏,同时,参与其中的主观思维也能得到展现,有助于复盘的人们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当事人的各种行为。

但是,总有一些时候,我们无法做到情境重现。比如个人能力的限制,没有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也没有留下录像等其他的相关资料;比如复盘他人,他人的事情自己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比如复盘的事情时间跨度足够长,牵涉到的信息特别多。

也还有一些时候,我们不必做到情境重现。比如复盘的人都参与了事件的过程,情境是共享的;比如时间跨度足够长,信息过多,有一些信息没有价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的复盘方法不是情境重现,而是关键点法。

当我们刚开始复盘的时候,最好用情境重现法。当我们越来越熟悉复盘之后,关键点法就会成为最常用的,而情境重现法则成为补充。

情境重现法

2010 年,美国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开始在新浪、网易等中国主流网络媒体上发布,一时间引起网络追捧热潮。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高居新浪公开课频道人气榜榜首的位置,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普林斯顿大学的《人性》以及哈佛大学的《公正》都受到网友的热捧。[1]

《公正》课程视频的网络点击量超过 1000 万次,授课老师桑德尔教授在 2011 年的中国行,遭遇到了如乐坛巨星演唱会一般的豪华阵仗。[2]他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两次演讲,都吸引了大批粉丝到场。

但是,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的时候,新浪教育频道总监梅景松揭示了火热公开课的另一面。梅景松说:「学习还是需要强迫性的。公开课更多的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课程,一个有 23 节课的课程系列,几乎没有人能坚持看到第 5 节。我曾经对耶鲁大学的罗马建筑课很有兴趣,但是也没能把所有视频看完。如果能够有一些线上交流的配套内容,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公开课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开阔眼界。」[3]

对比 1000 多万的点击量,却少有人坚持到第 5 节课,我们可以想到真正学习的介入程度。这并不是个例,我一个做培训的朋友,在 2011 年 8 月份,用几十万元代理了北京某著名英语培训机构的网络产品,它们涵盖了目前英语培训的几乎所有领域:托福、雅思、GRE、GMART、SAT、BEC、上海口译、四六级、研究生、博士生……

她进行推广的区域,是离北京不远的某省会城市,境内高校林立,而在近两月的时间里,销售出去的还不到 5%,可谓是进展缓慢。

可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还停留在想象阶段。开阔一下眼界是可以的,但是,要通过网络进行系统的学习,尤其是将其中的知识变成自身的「硬」能力,到目前为止依旧不太现实。这是因为,虽然从经济性和方便性来说,通过网络获得知识,会更加便宜和便捷。但是,我们的学习过程,还与一个叫「情境」的东西有关。

「情境」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 W.I.托马斯与 F.W.兹纳尼茨基在其巨著《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中提出:只有把个人的主观态度和社会客观文化的价值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充分解释人的行为。[4]

在中文语境下,「情境」是一个新词,是随着外国思想和图书的翻译而新造的。在中文语境下,以前只有「情景」、「背景」或者「环境」,但很显然,当我们说出「情景」、「背景」和「环境」的时候,我们知道,它们绝对与「情境」不是一回事。

情境,不但与背景、环境有关,而且与参与的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人的思维和行为,只有与情境结合,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情境,包含着远远超过背景、环境等信息,一般来说,它包括三种「场」或者「流」。三种「场」是指信息场、思维场和情绪场。三种「流」是指信息流、思维流和情绪流。

「场」主要是强调空间状态,「流」主要强调时间变化。

「信息场」告诉我们,当时现场的外在环境「有什么」。比如当时是否有太阳,是否风和日丽,都谁参加了,谁在场,谁有什么语言动作,工具如何摆放。

「思维场」告诉我们,当时现场每个人自己「是什么」。大家是如何思考的,社会对于此类场景下的「潜在的共识」(或者说潜规则)是什么。比如在一个商务活动中,潜在的共识是,到了吃饭点要留客人吃饭,应该是作为主人的一方请客;如果是在第三方的地界内,则求人的一方应该请客;当然如果三方都相互熟悉,虽然可能与事情无关,则第三方应该请客,等等。

「情绪场」告诉我们,当时现场的人员之间「为什么」。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之中,为什么会这样。两人之间是否有碰撞,人们是兴高采烈还是垂头丧气,是斗志昂扬还是丢盔弃甲,心理是否开始起冲突,等等。一种情绪弥漫开来,它会慢慢流淌,然后笼罩整个人群和现场。

「信息场」、「思维场」、「情绪场」的结合,形成一种「能量场」,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气场」,它笼罩在现场中每个人的内心,无处不在,最终能量按照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决定了当时人们可能采取的行动,这就是「会怎样」。

所谓情境重现,除了重现当时的行为外,重要的就是要重现当时的信息场(流)、思维场(流)和情绪场(流)。只有重现了这三种场(流),一个情境才可以说是相对完整地重现了,一种行为才有了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只是说「我做了什么」,也就是只重现行为,还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复盘,也并不能帮助你成长。它只是个总结。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工作总结,一般是写在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阶段,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承担了什么任务,完成了多少业绩,等等。如果思维更活跃一点的人,还会加上自己思想上有什么变化,获得了什么成长。但是,不管如何,这都是一个状态描述,是信息,而没有情境,没有包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前后的联系。

对于信息场的复盘,有助于厘清项目或者行业的事实。对于思维场的复盘,有助于判断方法和思路是否正确。对于情绪场的复盘,有助于认识自己和他人。

在复盘中,信息场的重现最为容易。

因为都是外在环境的客观存在物,现场有什么,一目了然。差别只在于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能力强的,看到的信息多,记住的也多,因此叙述出来的也多。

在一个聚会上,人们都能知道,谁是会议的重要人物,都是些什么层次的人参与,会场是如何布置的,说了些什么话,主题是什么,等等。当一个人对这个聚会有兴趣的时候,他首先就会问这些问题。这些都是信息问题,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大概了解一个聚会的情况。

如果这个时候,他发现有的信息出乎自己的意料,或者是有什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原来说将要参会的人没有出现,则可能一方面会继续追问相关信息,那是谁代替他去了?另一方面,还会希望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没去?这就进入了思维场。

思维场是最经常被复盘的。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当人们回溯一件事情的时候,这是他们的口头禅。人们在反思、总结的时候,指向的目标大多数是这个。觉得某个人行为有古怪,某个人跟以前不同,也会咬着手指歪着头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在试图复盘他人的思维。

复盘思维场是复盘中的必然做法,因为人都有好奇心,都有将事情弄清楚、弄透的欲望。这个欲望,在理论上叫做「知识的缺口」。当你不知道一件事情但是又想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有了知识的缺口,满足这个缺口就成为你内在的动力。

很多广告、很多产品的营销,都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先告诉你你可能存在的某种知识缺口,然后告诉你,它们的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你的知识缺口,于是,你就在满足知识缺口的欲望驱使下,记住了某种广告,随后可能购买某种产品。

「我当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当时是这样想的……」这是很多人事后叙述的逻辑。之所以要进行如此叙述,是要证明行为的正当性。而为什么「当时是这样想的」,一般来说是信息场和情绪场的共同作用。

情绪场最难被复盘。

情绪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牵涉到对内心的解读,它一般比较难以被觉察到,等到能被观察到的时候,已经表现为行动了。人们只能用一个人的行动来反推他的情绪。但是,有的人善于隐藏,所谓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这就让复盘情绪变得更加艰难。

不过,据说现在有一种微反应技术,可以观察到一个人不受自我控制的微反应,从而破译对方内心情绪。

在微反应研究者看来,微反应是千百年自然进化的动物自我保护本能,遇到有效刺激就会出现,想装,也得出现在微反应之后,也就是说,微反应是不可掩盖的。[5]比如东晋时期谢安,得到决定命运的淝水之战胜利的消息后,虽然继续平静地下棋,但出门却绊了一跤,显示出了内心的激动。

情绪场对于大家理解当时的情况有帮助,可以更好地体会当事人的心情,也能更好地解释当事人的行为。柳传志在复盘自己与倪光南的关系时候说,自己可悲的是将与倪光南的关系的位置估计过高,不敢像与其他同志一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6]

如果是复盘自己参与的事情的时候,复盘情绪场相对来说可能性还比较大,自己的情绪自己知道。但是在复盘他人的时候,要做到这点就难得多。

好在,一次好的复盘,更需要的是对信息场和思维场的重现,因为复盘的目的,主要还在于能够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能够找到正确的做法,摸清事情的规律。如果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当然最好,但是,即使不能,复盘依旧可以让大家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因为,复盘的目的并不是在情绪上,而是在行动上。

信息场、思维场和情绪场是情境的内容,也是复盘时候需要重现的内容。那么,情境重现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就是直接叙述。

所谓直接叙述,就是从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说起,按照发展的自然流程,一部分一部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叙述。叙述其中的信息场、思维场和情绪场。

这种直接叙述的方式,看起来像是流水账,听起来也容易让人没有兴趣,但是,它是保证信息真实、全面、完整的最好方式。而且,一个真正希望通过复盘来提高自己的人,他会更加关注信息的有效性,而不会对信息的叙述方式有更多考虑,更不会因为追求叙述方式的有趣而放弃对信息有效的追求,因为失去了信息的有效性,就失去了叙述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复盘的价值。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复盘成功人士的经历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获得成功。这其中,国外的巴菲特、比尔·盖茨和国内的柳传志、王石,常常是被提到的人物。他们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都是很正面的人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份很大的产业。

但是,随着人们对他们了解得越多,人们越来越发现偶像并不那么完美:巴菲特有一个当国会议员的老爸,8 岁时去参观纽交所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盖茨的老妈是 IBM 的董事,是她促成了儿子与 IBM 的第一单大生意。很多人知道这些信息后,都说再也不相信成功学了。

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坏,因为有巴菲特、盖茨、柳传志、王石那种关系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做到像他们那样成就的非常少,这依旧说明了他们本人的努力和能力。只是因为过分宣传他们个人的努力,所以导致出现了不同信息的时候,彻底颠覆了原来的思维。

在「第 4 章复盘中的三种角色」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叙述人在叙述的时候,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它们分别是「要超脱,站在自身之外看复盘」、「要真实,完整呈现复盘事件」、「要虚心,放空自己进行复盘」。这三条原则,与这里说的信息场、思维场和情绪场也是对应的。

信息场,对应着「要真实,完整呈现复盘事件」。对于信息场的描述,必须遵从真实、全面、完整三条标准。

思维场,对应着「要超脱,站在自身之外看复盘」。勇敢袒露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担心人笑我幼稚,也不担心人说没逻辑。

情绪场,对应着「要虚心,放空自己进行复盘」。说的只是当时的情绪,要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待当时的情绪,而不能将当时的情绪带入到现在的复盘中。

关键点法则

1981 年 6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决议》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作出了总结和评价。初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

《决议》分为「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的伟大转折」、「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八个部分。

《决议》于 1979 年 10 月底开始起草,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件事情为《决议》的起草铺路:一是 1979 年年初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延续了胡耀邦于 1978 年发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二是 3 月份理论工作务虚会临结束时,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三是 9 月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老帅叶剑英发表国庆三十周年讲话。[7]

这份《决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最具勇气的决议」。对全世界和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比如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将其从革命重新定性为动乱;对毛泽东的评价,从神还原为人,等等,都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巨大勇气。

它使得当时的民心安定,社会风气沉静,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不稳定情绪,不管党内还是党外,都思想明确、认识一致,中国社会开始向着正常社会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决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重要的作用,说它是至今为止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决议亦不为过。在《决议》通过 30 年后的 2011 年,很多人回头思考、反思《决议》,希望能够从中再汲取力量,就是对《决议》价值的证明。

在我看来,《决议》不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件,《决议》形成过程中的思维,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的复盘思维。

按照决议的八个部分的内容,如果是采取情境重现法,只是第一部分的「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就可以让《决议》起草工作停滞不前,因为它所包含的信息和人员太多,要想「重现」几乎不可能,因而更不用说后面几部分内容的叙述了。

邓小平在第一次就《决议》的起草与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就说:「我看了起草小组的提纲,感到铺得太宽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要写得集中一些。对重要问题要加以论断,论断性的语言要多些,当然要准确。」「总起来说,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

面对着中国共产党 60 年的历史,邓小平对《决议》的总体设计提出了要求:「整个设计,可不可以考虑,先有个前言,回顾一下建国以前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话不要太多。然后,建国以来十七年一段,『文化大革命』一段,毛泽东思想一段,最后有个结语。」

这也基本上是《决议》最后遵循的思路,它将中国共产党 60 年时间段中的标杆性时间节点明确画出来,然后对不同时间段内的事情进行回顾、评价与总结。

这正是复盘方法之二——关键点法则。

所谓关键点法则,是说在复盘的过程中,通过首先确定复盘事件的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进行重现、思考和推演的复盘方法。

关键点法则分为两种,正向关键点法则和逆向关键点法则。

正向关键点法则是说在复盘的过程中,对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内容进行考虑,寻找关键节点,然后围绕关键节点进行重现和思考的复盘方法。这里的关键节点,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里程碑,或者是里程碑时刻,这被称为时间关节点;或者是里程碑事件,这被称为内容关节点。

一般说来,时间关节点(里程碑时刻)和内容关节点(里程碑事件)是统一的,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比如中国共产党在《决议》中所划分的关节点,就是内容和时间关节点的统一。但是,时间关节点和内容关节点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时间和内容关节点不一致的事件中,一般来说,以内容作为关节点较好,因为它是事件自然进展过程的内在呈现。

而时间关节点,这个时候很可能只是因为到了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而已,对事件的完成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比如事件进行的一个月、三个月等时间,都是时间节点,但是,很可能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事件并没有什么关键性或者里程碑式的成果,这时候就不能用时间关节点来复盘了。

从正向的时间流逝或者事件发展按照顺序复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但是,这种复盘,还是要求你对事件的流变有清晰的认识,如果是复盘他人,或者是复盘的目的主要是找出问题,提出改正措施,则逆向关键点法则会更有效。

逆向关键点法则是说在复盘的过程中,根据以前的经验,先行确定事件成功必须满足的关键成功因素,然后围绕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复盘,看看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事情,哪些因素做得比较好,哪些因素做得不够好,究竟哪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事情的成功或者失败。然后针对复盘得出的结论,进行弥补和强化,最终赢得下一次事件的成功。

「2001 年 8 月 28 日,戴尔在一则广告中为自己加了一道『国际品质,本土价格』的光环,它的一款配备液晶显示器的电脑,还真比联想的便宜 401 元。媒体普遍认为这一天是戴尔向联想发起正面进攻的日子,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是有根据的。」[8]

戴尔的动作,当时并没有引起柳传志和杨元庆的注意。此时的中国,联想已经是电脑市场当仁不让的老大,经过 1995 年开始的几次降价风暴,联想不但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保住了民族电脑品牌,而且将 IBM、AST、惠普等一干著名企业甩在了身后。戴尔,此时还没有出现在联想的视野之内。

「柳传志在 2002 年公司的誓师大会上说:『叫戴尔先生认识认识,什么是联想!谁叫杨元庆!』当场引起一片掌声和笑声。」[9]

这话说起来容易,也很豪气万丈,但是,接下来的两年,不是戴尔认识认识「什么是联想,谁是杨元庆」,却是联想深刻地认识到了「谁是戴尔」。

「如果说中国微机市场的 2000 年属于联想,那么从那之后,所有人都看到了戴尔的身影。联想的扩张主义政策分散了公司资源,与此同时,戴尔指挥一支 600 多人的直销队伍乘虚而入。2004 年开始的时候,情形明显不妙。

联想微机在中国市场尽管还占据 27% 的份额,排名第一,可是对照 2000 年的市场,公司的高级经理们发现这个比例令人担忧地下降了 3 个百分点。戴尔却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第三位,而且还在 2003 年第三季度的商用市场上第一次超过联想。」[10]

「2004 年第一季度,商用机的市场形势依然对戴尔有利。它在亚太地区个人计算机市场上与联想的差距已经缩小到 3.6 个百分点(联想占据 10.9%,戴尔为 7.3%)。显而易见,这个差距还将继续缩小,因为戴尔仍在以 53% 的幅度增长着,比联想高出 33 个百分点。」[11]

戴尔当时的销售模式是「直销」,联想的销售模式是「分销」。看到戴尔的强势崛起与联想的相对下滑,很多分析人士称,这是销售模式之争,戴尔的直销模式给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分销模式敲响了丧钟。

但是联想的管理者并不这么看,复盘过去两三年戴尔的崛起,他们认为,直销和分销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杨元庆说:「我们和戴尔的竞争实际上不在于直销还是分销。销售模式的区别只是表象,真正的竞争在于谁的流程更卓越,谁更有效率,谁能把握更多的客户群。戴尔的优势在于一些大型客户,比如那些成长型的企业,它能为它们提供一个『长顾客计划』。但是对于那些零散客户,比如家庭,优势就在我们这一边。」[12]

看清了问题的实质——比的是流程和效率;看到了各自的优劣——大客户和零散客户;更知道国情——中国人买东西习惯货比三家,「不上当」最重要,因而专卖店和代理商店的位置不可动摇。

联想采取了一系列手段:

① 战略收缩,从原来的国际化、多元化战略修正为专业化战略,专注于计算机,集中资源;

② 压缩库存周期,将库存周期从 2000 年的 15 天缩短到 2003 年的 7 天;

③ 将原来全国的 7 个大区分为 18 个代理商销售区,在杨元庆和分区经理之间只有一层,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以增强反应速度;

④ 组建电话销售部和大客户部门,电话销售部无疑吸收了戴尔直销的做法,而大客户部则是直接针对戴尔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客户群。

种种做法,一方面将自己在分销的优势更加强化,另一方面也将直销的好做法吸收进来,相当于是两条腿走路。自此之后,联想与戴尔形势逆转,用柳传志的话说,戴尔从此之后在中国市场再没有超过联想,不管是增长速度还是市场份额。[13]这也为联想后来收购 IBM 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了一个稳固的中国市场作为后方。

其实,不仅仅联想在复盘,戴尔经过复盘也发现,在中国市场,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方式具有深厚的国情,因此它并没有固守直销模式不放,而是将戴尔电脑摆进了越来越多的零售店,开始了分销的做法。「根据中国管理传播网 2004 年春天发表的一篇文章,『戴尔四成以上的产品是通过分销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14]

联想通过对比复盘,找到的是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流程、库存、客户偏好、组织结构优化等。通过在这些关键因素对标杆对手和市场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赢得了市场竞争。我们也可以通过复盘,就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来提炼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比发现问题,获得经验,提升能力。

我有朋友是做图书出版的,他总结一本书能不能畅销,有三个关键因素:书本身的质量;宣传推广的力度;发行铺货的程度。

发行的渠道在全国是公开的,每一家出版社,几乎都有这些渠道的信息。书出来了就能够发到渠道中去,差别只在于,有的书可以作为重点书码堆摆放,有的书只能竖着放上书架卖。但是,如果是自己认为的重点书,基本上可以要求渠道平铺销售一周左右时间。

这一周是一个检验期,如果书在一周的时间内卖得好,则好的销售位置和摆放形式会得到继续,如果卖得不好,没有通过市场的检验,则书就上书架销售了。因此,准确说来,发行铺货对于图书销售有影响,但影响差别不会太大,因为渠道都是共同的,虽然有出版社品牌和与渠道关系好坏之分,但还不足以让一本畅销书卖不起来。

最近,他对一本书很好奇,这本书是讲新疆的,名字叫《新疆探秘录之独目青羊》,该书一出版,就显示出畅销的苗头,在当当网和新华书店等图书销售渠道,排名占据领先位置。他之所以对这本书这么关注,是半年前,他自己也出版了一本关于新疆的书,名字叫《西域之眼》。

本来,《西域之眼》是在大家对西藏感兴趣之后,他想挖掘的一个重点品牌,因此,在操作上自己也很用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书卖得并不好。总的销量,还不如刚刚上市不久的《新疆探秘录之独目青羊》。

同样是新疆题材,同样讲的是探险,同样是小说,自己多卖了半年,销售情况竟然还不如另外一本书,这是为什么呢?我的朋友决定搞清楚这个问题。

他将两本书的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结论是:自己的书卖不过别人的书,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从宣传推广来讲,自己的宣传推广力度没有别人大,自己主要是在一些网络媒体,采取常规的宣传手段,连载、发书评、登书讯等。而《新疆探秘录之独目青羊》不但有这些常规的手段,而且还在当当网等主流的图书网上书店做广告,有专门的页面介绍。媒体数量和宣传力度都比自己要大得多,这就增加了读者知道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图书本身信息的差别。

首先,《西域之眼》的目录是条目式的,每一章下面是一条一条的短语,而《新疆探秘录之独目青羊》是介绍性的,在每一章下面都是从文中摘录的一段话,这段话要么惊险,要么神秘,能够诱惑读者去读正文。

其次,《西域之眼》的开头,有点散,平铺叙述多,无法立刻抓人,而《新疆探秘录之独目青羊》开头虽然也是几十年的跨度,但是围绕的都是同一个奇特现象,能够一下子就抓住读者注意力,引导他们去探寻答案。

再次,《西域之眼》的点太多,想传达的太多,因而读者注意力更分散,读起来累一些,《新疆探秘录之独目青羊》则更集中,只有一个主题,读者的注意力更聚焦。

我的朋友承认,如果是两本书摆在一起,自己分别拿起来试读,然后做出购买决策的话,相对来说,更可能购买《新疆探秘录之独目青羊》。这还是一个理性的读者比较来比较去的结果。按照图书圈大佬金丽红的说法,买书主要是前面 5 分钟,这 5 分钟没有说服读者,则书很可能就销售不出去了。在这 5 分钟里,读者主要关注的是封面、封底、目录以及随便挑选的一章。如果按照金丽红的说法,自己的书更得完败。

通过对比复盘,我的朋友提升了对图书本身的认识,后来他的图书,目录基本很少采取条目式的,一定是一段文字,用这段文字来打动读者。此外他还发现,书名也很重要,书名应该直接、形象,与读者心中已有的信息挂钩,这样可以减少沟通和说服成本。现在,他的图书平均销量比原来提高了 2 倍还多。

在复盘的关键点法则中,还有一种方法,我称之为疑问法。

疑问可谓是最好的复盘引子。比如我朋友对于两本书销量的疑问,比如联想对戴尔飙升的疑问,比如 IBM 对公司为何失去市场地位的疑问,比如我们对一次投标失败的疑问,比如工作中对老板反应的疑问,等等,都可以引起当事人的思考,也都是复盘的由头,是成长的起点。

所谓疑问法,就是对存疑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针对这些疑问进行提问,挖出逻辑和原因,并找到做得好与坏的地方。这就相当于是围棋选手在复盘的时候,先将棋盘中的疑问手下出来,然后围绕这些疑问手进行思考和重现,渐渐地整局棋被复盘。

在组织社会学中,学者们对这样两个现象感到奇怪:如果是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院起了大火,则观众会立刻不管他人四散逃命;如果是在家里起了大火,则家族成员会相互帮助有序撤离。同样是大火,同样是危害到生命安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不同呢?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回顾,学者们提出了社会网的概念,形成了一系列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并且为后来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15]

问题应该针对结果,针对事实,不要针对个人心理。结果可度量,很明确,因而很容易达成共识。为什么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之后会经历失去的 20 年?为什么 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毫发无损,但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却对中国经济带来重创?

为什么中国房价在 2008 年年底下跌之后会经历 2009 年的暴涨?等等,这些都是结果,都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事实。对结果的提问,指向的是对原因的探寻。对原因的探寻过程,就是对事情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的机会,最后是能力的提升。

在提问题的时候,疑问还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也就是说,问题不能够集中在事件的某一个流程或者某一个时间节点内,而是应该针对所有的流程或者时间节点。不同的流程有不同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就是复盘时候的核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复盘该流程,通过对所有问题的答复,复盘整件事情。

在数学上,有一个完全覆盖的概念。它是集合中的概念,指的是在一个集合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小集合的并集,实现对大集合的完全覆盖,而且这些小集合作为大集合的子集,相互之间并没有交集。这也被称为覆盖的完备性。

比如一条线段[0,5](如图 5-1 所示,它表示 0~5 之间所有点的集合,并且包含 0 和 5。如果有一边的是圆括号,则说明集合中不包含该元素),现在,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小集合如[0,1)、[1,2)、[2,3)、[3,4)、[4,5],它们的并集,完全等于[0,5]。这样的小集合,我们可以找到很多。

图 1 线段

关键点法则之所以可行,与数学上的完全覆盖的理论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将整个事件看成一个集合,然后每一个时间节点或者流程节点,都可以是小集合的节点,通过对这些流程中小集合的复盘,从而实现对事件大集合的复盘。

关键点法则可以让我们跳出事件本身,不会葬身于信息的海洋,而是一开始就能够对事件有一个相对整体的把握,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也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通过这个牛鼻子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有时候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但汉松,俞力莎.网络公开课引发开放教育与学习革命[J].三联生活周刊,2011-10-11。

[2]但汉松.大学公开课的性感与骨感[J].三联生活周刊,2011-10-11。

[3]但汉松,俞力莎.网络公开课引发开放教育与学习革命[J].三联生活周刊,2011-10-11。

[4]芮必峰.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从「情境定义」看托马斯的传播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

[5]姜振宇.微反应[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凌志军.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7]方可成.最具勇气的决议是怎么炼成的.长城网,2011.10。

[8]凌志军.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9]凌志军.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0]凌志军.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1]凌志军.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2]凌志军.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3]回望联想收购 IBM.柳传志、钱颖一接受优米网王利芬专访。

[14]凌志军.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备案号:YXA106QABkwcOg5vE1f2


原网址: 访问
创建于: 2022-11-25 16:38:26
目录: default
标签: 无

请先后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总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