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是去大公司打杂好,还是去小公司磨炼好? - 知乎

标准答案:缺啥补啥。

对于年轻人来说,永远是去大公司学正规军打法。只有大公司经验积累够了,可以去小公司去技术扶贫+变现。

我之前写过一个真事。

一个武汉大学硕士,有才华也有拼劲。

毕业时,她手里既有知名大企业的offer,也有小公司的offer。

小公司老板特别看重她,力劝她:

“我们公司在知识经济的风口”
“创始人都出自知名企业,业界很有地位”
相比在僵化的大公司做螺丝钉,在初创公司学的东西更多,成长快
“有期权,有财务自由的希望”

考虑再三,抱着创业梦的她,毅然决然的去了这家初创公司。

结果刚入职,“最佳拍档”创始人团队就散伙了;

散伙后,公司的全部资源只够砸一两个项目,无法承担失败的压力;

跑路的创始人带走一波亲信,剩下的人压力翻倍,薪资并没有;

员工离职,各种扯皮克扣工资补贴的丑事出来;

留下的创始人有个业余爱好:骚扰漂亮的女下属。

其实这许多吐槽,浓缩成一点就是:

容错率低,没备选方案

初创公司,很多时候向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环节出问题,全盘秒崩。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除非找到能一炮打响的创业项目(嗯,就像Google和Facebook的几位创始人),刚毕业的学生更应该去大公司历练

1.你需要怎样的职场背书?

求职面试的时候,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准备简历准备面试,只为告诉面试官一件事:我们能胜任这个岗位

但仅仅几页纸的简历和几十分钟的面试,根本无法让面试官全面了解我们的实力。所以大多数面试官会下意识给候选人贴标签:#清华北大,#985/211,#知名外企,#本土独角兽……并用这些标签来衡量我们的水平。

这种做法不见得科学,事实上,我见过小公司的出色人才,也见过二本三本的优秀毕业生。但职场就是这么现实,大多数面试官寻找的不是最优人选,而是最稳当最不会犯错的选择

职场上,我们需要靠谱的背书。比如:

1、教育背景:

马云俞敏洪这样的成功企业家都说过,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努力……

听到这个说法,我不禁发出杠铃般的笑声。

你去阿里的网站上看看,他们招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去哪些学校校招就知道了。嘴上说一套,身体依然是诚实的。考研辅导名师张雪峰在《演说家》上有一段关于学历的精彩分享:

9-10月走进大学看看,什么企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人,什么企业去北京科技大学招人,什么企业去清华北大招人。他们给学生多少薪水,去看看就知道了。所有企业都在说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他们说的都是假话

2、公司背景

除教育背景外,能给我们履历背书的最核心的是工作经历,包括企业以及我们在企业做的事情/项目

想象一下,毕业后你进了麦肯锡,工作3-5年后,你决定看看外部机会,市场上大部分公司的战略咨询部都会愿意给个面试机会了解你做过哪些项目。工作满10年后,你在招聘网站上更新一下简历,电话就会被猎头和企业HR打爆。

这是麦肯锡的光环,小公司给不了。初创公司啥时候能有这光环?等他杀成市场巨头……举个例子,知乎成立于2011年,打出响亮的名头大约是2016年。也就是说2011年进知乎的小伙伴起码要等4-5年——前提是你选的是知乎这样风口上的优质企业。

同样的,BAT之于互联网;宝洁、可口可乐之于营销;四大之于财务;美世之于人力资源,这些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有这种光环,可以成为我们绝佳的职业背书。

  • 所以我们会发现,大公司跳小公司,很容易;反过来,很难。
  • 所以我们会发现,初创企业,也在网站/招股书上强调:核心团队有BAT背景。
  •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口口声声学历不重要的企业主,他们招人时也会要求本科学历起步。

我认识一位演讲培训领域很出色的培训师,互联网上人气很高,但做企业培训的路一直不顺——不仅是招人时企业需要看你的背书,培训讲师亦是如此——后来,他不得不把多年前在苹果做培训的一段经历拿出来背书:

苹果大中华区培训师,教你如何向乔布斯学习演讲。

然后一炮打响。明明自己在互联网圈打磨了多年的能力,最后到了企业圈子,不得不搬出苹果和去世多年从未谋面的乔老爷子做背书。这就是职场现状。

2.大公司学得更多

职场人常见的误区是:

大公司里做螺丝钉;小公司里做多面手,学得多,成长更快。

乡亲们,这是碗毒鸡汤啊。

有钱有资源的大企业不是傻子,如果小公司真的是人才印刷机,那大企业的首选不应该是招应届毕业生,而是去小公司挖人才对。

让我们反思一下:做得多做得杂,等于成长和提升吗?

的确,小公司里一个岗位可能身兼数职,你既要写文案,又要管运营,又要做设计,但本质上没有一点是专精的,没预算,没培训机会,没团队和供应商一起头脑风暴,见得世面很有限,真正创新的玩法只能在朋友圈围观大公司的作品,根本没法落地到自己公司。

不仅如此,经历过小公司的小伙伴们回想一下,有没有因为老板的摇摆不定或反复无常,做过很多无用功和杂务

做杂务能提升核心技能?

相反,大公司资源多平台大,有培养新人的成熟体系,你能做的项目,管理的预算,合作过的团队,都是专业性不足的小公司远远无法比拟的。

我一个HR朋友,从大企业跳槽到了小公司,和我分享过她的体会:

同事都说忙不过来,天天加班。我很想不通,200人的薪资,能有多复杂?我原先负责几万人的团队的薪资福利,也不至于天天加班啊,现在这点活我一周上3天班就能做完。

(本来写了公司名称,然后被好友投诉删除了,说太容易暴露了)

再说眼界,我一位做线上营销的朋友,在公司管着数千万的营销预算,合作的是知名4A广告公司,能玩的营销方法,他们公司都第一时间尝鲜。

他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涉及,但仅仅是开会时旁听,就能收获很多有趣新鲜的营销技巧。他在面试时一开口,那就是给雇主普及知识。

而大公司提供给我们的眼界,小公司也需要,等有了足够资历后,跳槽去小公司,用我们的眼界和经验帮助小公司成长,这是双赢。

一毕业就去小公司,你能给小公司的老板提供什么核心价值呢?

可能就是你不讲条件的加班,是你鞍前马后的勤快吧。

如果他的企业成长到新的高度时,他需要的眼界和格局,你提供不了。

君不见多少创业公司,在融资PPT里都要加一句「核心团队来自BAT」。

3.大公司赚得更多

最后,打破幻想,小公司并不能让你挣更多钱

如今,有天使/风投支持的初创公司,也会时不时从大中企业挖人。大公司开1万,小公司咬咬牙开1万2。对于不少独创北上广的年轻人来说,2000块也不是小数目,至少能管房租了。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缺钱,需要钱补贴家用,那去吧。

但也须有心理准备:小公司是咬着牙给你涨薪,对你的期待会更高;而且进去后的调薪力度也是疑问,毕竟你的薪资已经高过市场水平了。

如果你不缺这两三千元税前工资,最好在大企业磨砺3-5年,等到你30来岁再往市场上看机会的时候,各方面能力都提升到位,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更足,更受关注和欢迎,薪资谈判的空间也更大。

至于期权和财务自由,

首先,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是2年。这还是平均了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店。

刚毕业踏入社会的你有多大自信就看出未来10年的风口在哪里?同时也清楚了解你加入的企业就是风口里最出色的企业之一?

其次,和你同期毕业大约有900万同龄人,你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能够让创业者从自己手里让出期权给你?他具体给你多少?做满一年锁定多少?多少年可以兑现?行权价多少?这些细节老板能说清吗?你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吗?可别是口头期权,不落到笔下吧。

向大家推荐一本值得职场人去读的书

[

重新定义公司 - How Google Works

¥ 37.20起

2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70689635409080321-0&p=JF8AAQoDIgZlGFwVAhoDURNTFzISB1MeUxcHEzcRRANLXSJeEF4aVwkMGQ1eD0kdSVJKSQVJHBIHUx5TFwcTGAxeB0gydQQUchgXYxJnVUchC0F6QgNbEFNURAtZK1scAhAPVBpbEgEiB1QaWxEHEQRTGmslAhc3B3WDo7TKouQHj7-Nx4_CK1olAhUHXR9dEwsUA1cbUyUCGgNlzfWB15q4jKv-w6i80tirjpypxrnTK2slASJcAE8SUB4SBVMaXBwKFQVRHlodAxsGVxhbCQMiB1QaWxwCGwBQHTUUbBIOXB1cHQcSAFIrWyUBIlk7GggVUkFQAE81T1wTQxFHAh1sEQNSE18TAyIFVBpZFw)

《How Google Works》里,即使是创业成功的谷歌创始人,也给了这样的职场建议:

在职业生涯初期,能获得的股权激励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练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赌上自己的命运更加合算。在此之后,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积累,挑选合适的企业变得越发重要。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应该将挑选公司放在优先位置。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先磨练自身技能,再争取财务自由的机会

次序不能乱。

职场新人对初创企业的误区

1.以为大公司僵化,缺乏挑战

首先,你得经历大公司才知道现在的大公司是否僵化(不少大企业都在做扁平化改革);其次,大公司僵化可能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业绩(然而多半已经是业界翘楚了),但和你一个职场新人有毛关系啊?

你要做的是迅速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首要考虑的是培训、晋升、加薪制度是否健全。职场人只有在工作5-10年后才会逐渐体会到僵化体制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要杞人忧天。

此外,谁说大企业缺乏挑战?大企业只是在面对挑战时成熟的应对机制,所以外界看起来波澜不惊,正是这种完善的应对机制是缺乏经验的职场新人需要学习的,与其去小公司收获被虐出来的教训,不如在大公司学习应对挑战的机制,并享受战胜挑战的喜悦感

2.以为小公司灵活,行动快

小公司确实灵活,确实快。然而灵活不见得是好事。初创公司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很多时候创始人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灵活腾挪。这对于职场人来说,想法多变的老板和缺乏固定的战略方向已经是噩耗。

如果摊在职场新人头上,就会变得手足无措、甚至打击我们的工作热情:老板安排A计划,你花了一周时间做好准备,老板说:嗯,先放一放,我们还是做B计划吧。你什么感受?

3.以为做初创企业的早期员工有红利

大部分时候,即使你真选对了企业,你并不能坚持到红利真正产生的时候。随着公司的成长变革,新人进入、部门调整、并购收购,创始人都未必能留下来(乔布斯都被赶出过苹果),何况一个普通员工?

期权,本来就很难给到刚毕业的新人。就算给你,就算公司发展一帆风顺,公司一年融资一次不算慢了吧,4年才到D轮。上市?A股排队排三年,美股港股也并不容易上市。你套现的日子远着呢。

4.认为已经入坑,退出就吃亏了

能不能赌?能。是不是划算?我们心里可能也大概清楚。很多时候,出色的小伙伴已经在初创公司荒废了大量心血精力和青春年华,觉得付出巨大,走不划算,所以还抱着赌一赌的心态再等等。

心理学家做过研究,人们赌马时,若当天亏损较多,快结束时常会将赌注下在希望不大的“马”上。 因为他们试图挽回损失。他们不是根据以前的结果或对未来的预期做出下注决定,而是根据当天自己已有的损失而做决定。

已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沉没成本。希望大家做职业发展规划时,要从现在着眼,不要根据已经投入的资源做不理性的决策。

也有小伙伴问:大公司不收,只能去小公司,我该怎么办?

嗯,吃不上满汉全席,难不成还绝食不成?可以去小公司,但也是要挑选:看小公司是否有靠谱背书。

  • 客户背书:挑知名企业的供应商或合作方

我们需要背书,企业也需要背书,能和知名企业合作,是对团队专业性的认可。这种项目的认可,未来也能做背书:做不了大公司的人,但做过大公司的项目嘛

4年前,我在一场全英文的营销论坛上演讲,我讲完后恰好是可口可乐的中国区数字营销总监分享,我听了两句,感觉这位姐姐无论是英语还是演讲的能力,似乎都与我对可口可乐营销总监的预期有差距,然后她补充了一句:加入可口可乐之前,我在广告公司,杜蕾斯的微博就是我运营的。

在场营销人立马肃然起敬,这就说得通了,还有人轻声“哦”了出来。

  • 风投背书:挑B轮后的企业

另一个建议来自我互联网行业的好伙伴布鲁斯:跟着风投选公司

风投也是初创企业的重要背书。好的风投会有最好的资源,投最出色的创始人(风投相比创始人背书更靠谱,年轻人看创业者的履历是有光环的,而对投资人来说,一天可能要见几十个创业者,不会为光环干扰,看得贼透)。

对风投来说,B轮是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天使轮和A轮相对比较随便,亏钱也不会多。但到了B轮,风投会非常谨慎,会空降管理层,支持初创企业业务,同时节制创始人滥用权利,确保企业往既定的规划方向发展。

所以B轮风投,往往是我们加入小企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最后说明一下,我不是让职场人完全封杀小公司,而是希望小伙伴在适当的年岁(建议30岁+)因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被小公司高薪溢价挖去;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天真和单纯被小公司当成加班打杂的工具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知乎作品:

掌握这十招面试技巧 成为面试达人​www.zhihu.com图标


原网址: 访问
创建于: 2021-05-17 09:28:31
目录: default
标签: 无

请先后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总共0条评论